NVIDIA G-SYNC 解決螢幕破圖閃爍延遲等問題

分類: PC零組件 新品報導   10/21/2013   NVIDIA


NVIDIA (輝達) 今日推出NVIDIA G-SYNC技術,是為了解決已存在幾十年顯示器螢幕的破圖、閃爍和延遲的問題,並為新一代的遊戲螢幕提供優異的流暢度和超快的反應時間。經過多年的打造,NVIDIA G-SYNC技術可同步螢幕的畫面更新率與GPU顯示率,因此影像在著色的當下就會被顯示出來;遊戲場景可即時呈現在玩家的眼前,物件也將更清晰銳利,遊戲也變得更流暢。

NVIDIA (輝達) 公司GeForce事業部資深副總裁Jeff Fisher表示:「我們致力打造身歷其境遊戲體驗的堅持,讓我們創造了G-SYNC技術。這項革命性的技術改變了長久以來阻擋在遊戲玩家和遊戲之間的問題。當你使用過內建G-SYNC技術的螢幕,就再也離不開它了!」

螢幕在發展早期就已有固定的畫面更新率-一般是每秒 60 次(Hz)。然而,基於電玩遊戲的動態特性,GPU都以不同速度為畫面著色。破圖畫面的持續出現是由於GPU無法與螢幕同步。如果使用了V-SYNC (或稱垂直同步) 技術即可去除破圖現象,但延遲現象會變嚴重,同時也會出現閃爍畫面,是因為GPU和螢幕的更新率不同。

G-SYNC技術則可解決V-SYNC帶來的取捨問題,不論畫面更新率有多快,它都可以讓螢幕與GPU完全同步,提供無與倫比的PC遊戲體驗。

G-SYNC技術包含了一個由NVIDIA (輝達) 設計的G-SYNC模組可整合至到遊戲螢幕中和部分Kepler GPU的軟硬體。(請參閱可支援NAVIDIA G-SYNC技術的GPU清單)

來自遊戲開發大廠的大力叫好
讓遊戲流暢呈現並帶給玩家最好的體驗是G-SYNC技術帶給遊戲開發商最直接的效益。

「過去十年來遊戲開發商和設計師打造越來越複雜的3D遊戲場景和環境是藉由大幅提升的GPU著色和顯示功能。然而,就算是最高階的PC系統,逼真影像的呈現也會受螢幕的破圖和閃爍問題而大打折扣。採用G-SYNC技術螢幕所呈現的影像,其穩定度和逼真度都令人驚豔。G-SYNC確實讓所有的畫面都有更好的視覺呈現。 」
-EPIC Games創辦人Tim Sweeney

「NVIDIA (輝達) 的G-SYNC技術對於電腦影像長久以來的限制是一項真正創新的解決方案,它讓玩家終於享有完美的遊戲畫面,並確保將延遲率維持在最低。這技術所呈現的影像,宛如連續性的真實畫面,因為看起來和感覺都非常棒。一定要眼見為憑。」
-DICE技術總監Johan Andersson

「有了G-SYNC技術,遊戲玩家就如同魚與熊掌兩者兼得-可完全充分運用GPU的運算威力以取得大幅提升的視覺體驗,並且完全不會有破圖和閃爍的畫面。」
-iD Software共同創辦人John Carmack

螢幕製造商:產品上市計畫
許多業界螢幕大廠都已G-SYNC技術納入他們的2014年產品藍圖。而第一批計劃推出內建G-SYNC技術螢幕產品的廠商有華碩、明基、飛利浦和優派。

「華碩致力開發先進的創新技術以提供最佳的遊戲體驗。我們非常期待可以推出多款採用NVIDIA (輝達) 全新G-SYNC技術的華碩遊戲型螢幕產品。我們確信因這技術所提升的畫面流暢度和視覺品質提升將會讓遊戲玩家感到驚訝。」
-華碩電腦顯示器事業部協理 邱耀輝

「我們非常高興能將G-SYNC技術內建在明基的專業級遊戲螢幕產品中。這兩者的結合可為遊戲玩家帶來顯著的優勢,必可將遊戲體驗升級到一個全新層次。」
-明基電通技術產品中心總經理 陳其宏

「我們迫不及待將G-SYNC技術加入飛利浦的螢幕產品中,為遊戲玩家提供更好的視覺品質。我們深信任何會著重於遊戲體驗的玩家都要一台有內建G-SYNC技術的螢幕。」
-冠捷科技全球資訊產品開發部 處長 施振昇

「優派裡的每個人都對G-SYNC帶來出色的視覺體驗感到雀躍萬分。我們將充分利用這項技術於優派備受肯定的遊戲型和專業級螢幕產品線。」
-優派總裁Jeff Volpe

來自系統製造商和整合商鼎力支持
業界眾多系統製造大廠和整合大廠也計劃將G-SYNC技術加入他們在聖誕檔期推出的產品中,其包括有Digital Storm、EVGA、Falcon Northwest、Overlord和Scan Computer。

「看到內建G-SYNC螢幕如同看到未來螢幕的發展方向。用過有G-SYNC技術的螢幕再回去看標準螢幕,你會感到莫名的不舒適。它就是那麼好!」
-Falcon Northwest創辦人暨執行長Kelt Reeves

「G-SYNC是一項非常具突破性的技術,提供無可挑剔的遊戲體驗。這項技術令我們非常振奮,它可在任何畫面更新率都不會出現破圖或閃爍畫面,讓我們的客戶擁有極優的遊戲體驗。」
-Scan Computers創辦人暨執行長Elan Raja III